開場的第一個提問者是一個外婆,平時作為孩子的主要照顧者。 阿嬤提出的問題是:「小朋友的奶嘴破掉了,所以最近睡覺時都很難哄睡。孩子的媽媽覺得年紀也差不多了,可以藉機戒奶嘴,我是覺得孩子哭鬧又睡不著好可憐,可以買新的奶嘴,讓孩子有安全感呀!」
聽完外婆陳述問題,我的第一個直覺是「嘿啊嘿啊,該戒了啦!外婆根本是來找教授討拍的!」因此我也很好奇教授的專業看法,教授究竟是媽媽戒嘴嘴派,還是外婆吸好吸滿派呢?
沒想到教授一開口!就知有沒有!接下來整個兩個小時,我完全被教授的智慧與溫柔收服。甚至開始搜尋各校幼教系研究所的資訊(不誇張),這樣我就能成為溫柔又智慧的小姊姊吧。
雖然提問起於戒奶嘴,但更背後的議題是「父母與主要照顧者(非父母)教養方式落差的問題」。
外婆覺得年輕一輩的媽媽就想照書養、或是照醫生專業養,但是哪來那麼多「應該」,這種事情應該有點彈性吧(「我們以前還不是…」)。教授首先回覆的是,或許在媽媽的成長過程也接受到很多「應該」哦,所以她認為某些事情是有原則應該依循、可以依循的。第一次接球竟然直接把球打回外婆身上了,教授好狠(欸)。
媽媽們則會需要或想要找到一個能遵循的原則,然後實行它,因為父母是要為孩子「負責」的;而父母以外的照顧者只要寵愛他、對他好,所以外婆也有彈性的需要。
接著,再把觀點拉回到戒奶嘴本身,這件事情的時機到了嗎?
教授說:「此刻的確是一個契機,我們可以一起面對它。」嗯嗯,是時候到了該戒嘴嘴派。發現自己跟專家想法一致的時候,也讓人感到非常安心與滿意。 「找到替代安撫的物品,彌補奶嘴安撫和依賴的功能,降低孩子的失落、害怕。」 「大人也要做好準備,我們應該在平靜的狀態下與孩子共同迎接改變,成為他穩定依靠的力量,讓他知道『即使有點難受,我會陪伴你度過這個很不安的狀態的。』」
教授再提到,「也讓孩子知道,並不是不喜歡、不願意,難受的事情就會消失。世上是確實存在困難和挫折的,在大人的陪伴下,讓孩子面對挫折、提高耐受度和復原力,內化成為未來撫慰自己的力量。」父母是帶著孩子認識世界的人,現實世界是很可怕的~長大之後,我們並不能時時刻刻陪伴在他們身邊,儲備他們獨自面對種種挑戰和挫折的能力,是放手前很重要的功課呀。
雖然陳阿比無痛戒奶嘴、也只用了一個連假的時間戒了奶睡(我上輩子一定是個拯救小鎮的好人),但在我們準備要為一起戒這個、戒那個之前,也真的要下定決心聽他崩潰哭呀、犧牲幾個時刻的睡眠呀、更得堅信自己是有原則而不是一雙殘忍的父母呀,否則在半夜時分心一軟、精神一疲憊,奶嘴乳頭又塞回去了,下回挑戰戒除的難度又更高了。
經歷了幾次這樣的過程,我覺得「改變習慣」除了對孩子而言確實是項大挑戰之外,對成人而言,也必須放棄眼前已適應的生活狀態,跟著孩子一起改變。從戒奶嘴、戒奶睡、戒尿布甚至是自主進食能力的養成,孩子的成長、新習慣的建立也仰賴大人願意放棄眼前的便利。
成果來自你的決心,戒不掉的、無法養成的那些習慣,可能只是因為身為大人的我們不夠努力(溫和一點的說法是「我們還能更努力」)。
第二個提問也是常見的育兒問題,「小寶寶坐安全座椅會哭鬧,應該怎麼做?」,這也是媽媽群組的週經提問。
提問的媽媽也在發問中提到了「習得無助」這樣的詞彙,她害怕要是真的就讓孩子一直在座椅上哭,會不會造成習得無助的傷害。教授首先解釋了,「習得無助是指,不管你做任何的努力,都得不到幫助、得不到預期的結果,於是你就會放棄努力(絕望QAQ);但此刻我們仍然會在座椅旁陪伴他、安撫他,這是建立必要的安全規範,不會導致所謂的習得無助。」先幫提問的媽媽安三百顆心,真的好有智慧(眼神發亮)。
那麼我們又該怎麼通過安全座椅大難關呢?
這件事的重要性在於,我們必須建立孩子一致性的規矩和習慣 — — 每次坐車都要坐安全座椅,這是大人必須要堅持的。堅持的概念跟上一題(或者說在所有的教養議題中)有點類似,到底是我們不夠堅持還是孩子不能接受與適應規範?
孩子會觀察到其他人不需要坐在安全座椅上,他會用聲音和肢體表達抗議,因為沒有人想要被束縛啊啊啊,且因為曾經(一定有哦不要騙我)有得到哭哭就可以下座得到抱抱的成功經驗,就知道只要透過哭叫的方式可以獲得獎賞,這次沒成功想必是我哭得不夠大聲吧。(爆哭)
下面這些說來簡單,但實踐起來還真是比考上台大還難(隨便啦我就是覺得很難啊。)
「給孩子心理準備和預告,但同時也清楚明白他不一定會接受。」聽到這一段話的時候有種被治癒的感覺,大家一定都很努力的做了各種預告準備,也會為孩子提供各式各樣轉移注意力的小道具(很吵的音樂玩具或是希望他們不要掉屑屑的零食),但是他就是個幾個月大的幼獸可能真的有聽沒有懂、或被綁住了想掙脫想表達不滿也真的很正常啦,總之抱歉了寶貝。
最重要的是,「當下的焦慮煩躁、不忍心,是大人自己要處理的功課;把孩子從座椅上抱下來,讓他不哭鬧,只是透過孩子來解決我們心裡的不平靜,但不對的做法不是解決這件事情的方法。」之前還有機會一個人開車的時候,能做的真的是在駕駛座上深呼吸、深吐氣,和孩子一起練習度過在車上的這段時光。
不過如果是別人擔任駕駛而不能忍受的話,那就,不要出門好了。(我烏龜我鴕鳥謝謝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