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題重點:
- 幼兒行為和發展的關係
- 發展的定義:在某個年齡階段有已經形成的能力、正在發展的能力與還沒有發展的能力。
- 了解幼兒行為和發展的關係,有什麼重要性
幼兒行為和發展的關係
- 與能力發展不足有關:孩子容易發脾氣、亂發脾氣
- 情緒發展得快、語言表達的發展較慢、情緒調節的策略不夠多
- 七個月開始已經有基本情緒:開心、滿足、討厭、生氣、傷心、挫折
- 兩歲時有進階的情緒:尷尬、嫉妒、驕傲、罪惡感、羞恥
一直疊積木失敗(挫折情緒),但是無法用言語好好表達「我覺得很挫折」,所以用大哭大鬧、亂丟東西等高張的情緒來表現
(大人有調節情緒的策略:吃東西、深呼吸、想別的事…) - 與正在發展的能力有關:3–5歲一直問為什麼?
透過問題來拼湊訊息,擴展知識領域和對世界的了解。一生中對世界最感好奇的年紀(知道了這件事實就沒有那麼煩?) - 已經發展的能力:
例如,孩子語言的表達夠成熟會用雙關語或是提出回應的技巧提升(應喙應舌ìn-tshuì-ìn-tsi̍h)
越了解發展和行為的關係,就能夠採用適當的方式教養:
不會被激怒、更可以正確解讀行為、採取適當的教養策略
四個行為重點
孩子氣質與行為——你為什麼這麼番!這麼盧!
- 氣質:個體先天對於他人或外在環境的情緒或行為傾向
(天生的啦,或多或少遺傳的啦,讓我們回頭反省自己)
- 不同的氣質向度引發的行為、反應不同,下舉三種氣質向度為例
(1) 易怒苦惱
情境:吃不到想吃的食物
策略:同理並緩和情緒,我知道你很喜歡喝玉米湯,但是現在湯還很燙不能喝,你不能喝湯很難過——引導情緒調節與轉移:透過遊戲的方式度過等待的時間,並學習等待(一起來比賽,吹長長的氣、大大口的氣,把湯吹涼)
-
情境:出門時不能買自己想要的玩具
策略:事前提供選項與後果,堅守約定
(2) 害怕苦惱
情境:孩子對陌生的人或環境退縮或哭鬧
策略:
1. 逐步養成與增強,不強迫一定要打招呼
(從小朋友開始、成年女性、成年男性的順序)
2. 事前示範:如何打招呼、如何加入他人的活動
(3)堅持度
情境:出門前堅持要自己選鞋子、還要自己穿,也不接受大人的幫忙
一體兩面啦,好處是堅持度高,願意克服困難達成目標,壞處是不懂變通
策略:
1. 設定停止暗號
2. 引導思考其他的做法,例如:除了這雙鞋還可以選別的鞋
3. 最好的方法是…提早準備
攻擊行為——孩子打人怎麼辦
- 攻擊的目的:
工具性攻擊:攻擊是我的手段、不是目標(我只是想要拿到你手上的玩具)
敵意攻擊:針對特定對象,攻擊即是目的
- 攻擊的方式:
身體:咬人、打人、撞人、踢人(幼兒)
語言:罵人、酸人
關係:破壞人際關係,排擠孤立(女生好用)
- 主被動關係:
主動攻擊:獲得所要的物品或支配他人
反應攻擊:為了報復而反擊
策略:
1. 父母的打罵正是孩子使用攻擊的示範
2. 建立多元策略!有沒有不用攻擊又可以得到玩具的方法?
動作快一點、用其他玩具交換、自己玩起來很好玩吸引他人來玩(很進階)
3. 了解攻擊的原因,解決背後的問題
4. 高攻擊的孩子:常以敵意解釋他人行為,習慣性反應攻擊,缺乏多元策略
孩子與物品的關係——分享與珍惜
情境:所有的東西都是我的
發展解析與策略:所有權概念尚未發展成熟,在家裡就練習區分自己的、爸爸的、媽媽的物品。
-
情境:不願意分享
發展解析與策略:1–3歲時,還不能瞭解他人的想法、需求、感受(自我中心的階段),引導思考他人的需求和想法,建立輪流、同理、合作的概念,也不強迫分享
-
情境:把不該拆開的東西拆開來…
發展解析與策略:換個想法看待這件事:孩子對物品充滿好奇、探索環境與物體、用不同的方式了解物體、精細動作發展得很好。購買之前確認這個玩具的目的。準備可以盡情探索的環境和物品。
自我意識與獨立——為什麼都講不聽
情境:不能按照大人給的指示行動
策略:一次一個指令、指令簡單化(不要太抽象、有標準之別):把碗洗乾淨,是多乾淨?你去旁邊反省,「反省」是什麼?
-
情境:一直說「我不要」
發展解析與策略:1.5–3歲時期,正值自我意識發展,開始知道「我」與他人不同,「我」是一個獨立個體,說「不」是一種展現自我意志的方式(原來我這麼說可以改變爸媽的決定和心情!)
提供選項讓孩子選擇——不能做這個,那可以做什麼。
有時對孩子的「不」說好,讓孩子承擔自己選擇的結果(天涼時孩子不想穿外套,如果著涼感冒會導致什麼後果,要待在家裡一直躺在床上不能出門玩,你可以接受嗎?)
-
情境:頂嘴
爭論的議題不一定是重點,有時是態度問題(你可以發表意見,注意你的態度!),讓孩子適度展現獨立、表達意見,對自己的選擇承擔後果
思考:孩子衝撞的規定,是合理的限制還是為了爸媽自己方便?
策略:自由中有限制——你可以OOO,但是OOO的時候要OOO。
結語
Q&A摘錄
問:孩子說謊怎麼辦?
答:要發展三個能力「才會」說謊
1. 孩子要知道「別人的想法和他的想法是不同的」
2. 知道「想法和實際狀況是不同的」(錯誤信念)
3. 知道「想法會影響行動」
(上述三點是在社會中重要的人際互動技巧,說謊是能力的負向影響)
對策:
1. 讓孩子明白說謊比說實話的後果更嚴重
説實話與說謊話都有其後果,這個後果要跟說謊有關係,絕對不是打,「打」只是攻擊行為的示範
2. 做錯事承認的時候,稱讚他的勇氣,稱許孩子選擇做對的事。
3. 身教:示範作為一個誠實的人。
4. 培養自己覺察的能力,判斷孩子敘述的內容
舉例,孩子稱牛奶是貓咪打翻的,那可以試著描述看看當時的情況嗎?
5. 不要稱孩子是「說謊的人」質疑他是否「在說謊」,
孩子:不管我說真的假的,你都覺得我在說謊,那以後也不說真話了。